沿淮而兴,向海而行——淮南市多点发力推动内河水运高质量发展
内河水运具有运量大、能耗小、运价低、绿色低碳等突出优势;淮南市地处淮河中游,是国家新型能源基地、安徽省重要工业城市。近年来,淮南市依托淮河、江淮运河水运黄金水道,牢牢把握交通“先行官”定位和水运发展新机遇,大力发展航运业和港口经济,提升水路运输能力,多点发力推动内河水运高质量发展,将淮南港逐步发展成为江淮航运重要枢纽港。
在水运项目建设上发力
2025年,淮南市水运工程固定资产投资计划5.55亿元,已完成投资3.76亿元,完成率达67.75%,同比呈持续增长态势。淮南市定期召开港口建设推进会,加强每月调度和现场跟踪指导,协调帮扶企业解决在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全市水运工程项目共9个,在建项目8个,前期项目1个。日前,淮南港3号水上综合服务区项目顺利通过交工验收,是淮河流域首个内河水上综合服务区,实现了整个淮河流域“从0到1”的突破。
在修订港口规划上发力
淮南港总体规划将于2025年到期,为适应全市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淮南市对港口的规划范围、港口性质及功能、岸线利用、港口布局、水域布局等进行重新定位和调整。
在水上安全管理上发力
淮南市有序推进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开展内河水运隐患排查整治行动和汛期暑期水路运输安全生产重大风险隐患排查整治行动;重点抓好港口码头、在建水运工程、渡口等重点领域和重点时段水上安全管理;加强水上应急能力建设,年初以来组织开展应急演练5次,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应急值班制度;撤并渡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检查渡口覆盖率达100%,全市共撤销渡口23道、合并减少渡口1道,现保留渡口47道; 圆满完成全市客渡运航线安全条件评估工作,对全市47道渡口航线、73艘渡船和77名渡船驾驶员从航线环境、船舶适航性、船员适任性、安全管理、应急能力等方面开展安全条件风险评估。
在港口污染防治上发力
开展对港口企业环保设施运行、扬尘污染防治日常检查;指导港口企业全面落实船舶和港口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闭环管理,确保污染物应收尽收。截至目前共计完成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船舶垃圾10.3吨、生活污水425.70立方米、含油污水10.13立方米;督促港口企业提高岸电设施使用效率,累计使用岸电设施船舶993艘次、使用岸电时间5012小时、用电量5153千瓦时。
在提升行业服务上发力
聚焦企业和船员急难愁盼,不断创新服务举措,推出便民利企服务项目,持续优化营商环境。2025年至今共办结各类海事港航政务服务事项2902项,群众满意率达100%;举办内河船员基本安全考试7期,参加考试204人,考试通过率为96.08%;检验船舶826艘次;有序推进2025年老旧营运船舶报废更新工作,船舶拆解任务数142艘,已开始拆解31艘,其中完工29艘,注销17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