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三下淮南开展调查研究
20世纪80年代初,华东地区煤炭供应紧张。而地处华东的“两淮”基地在1976至1980年的五年时间里没有新井投产,造成煤炭生产接续出现问题。当时的煤炭工业部部长高扬文同志为了解决如何缓和华东地区煤炭的供需矛盾,是依靠山西还是依靠“两淮”这个有争议的问题,于1982年2月给华罗庚写了一封信,希望借助华罗庚的智慧和本领,借助全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力量,研究开发“两淮”煤炭问题。华罗庚非常高兴地接受了委托。
1982年4月24日,华罗庚率领专家组,首次到淮南进行现场调查和考察工作。他先后深入潘一、潘三两处正在建设的300万吨的大型矿井、淮河大桥和谢一矿、水泥支架厂、李咀孜矿等单位进行考察。在华罗庚的直接率领下,专家们采取调查研究、揭露矛盾、分析总结的工作方法,经过20多天夜以继日的紧张工作,先后对“两淮”矿区的煤矿、铁路、电力、公路、通讯以及水运等,进行了全面细致调查研究,召开各种座谈会,广泛听取和征求意见,初步了解到影响煤炭开发速度的主要问题,收集和整理了10万多字的原始资料,并运用“双法”(统筹法和优先法)重点解剖了正在建设的潘一和朱仙庄矿井的建井工程。华罗庚和专家们认为,如能统筹安排,优选施工方案,组织同步建设,保证工程质量,两处矿井均可提前两年左右建成投产。在搞好调查、分析、统筹的基础上,专家们初步绘制出“两淮”计划新建的23对大中型矿井各类工程施工和配套工程同步建设的统筹图,初步提出了“两淮”煤炭基地15年内的建设规模、开发顺序、建井工期及配套工程同步建设的方案。
1982年6月21日,华罗庚率领专家组二下淮南,带着规划草案到现场进行咨询论证,在淮南召开了开发“两淮”煤炭方案论证会。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听取意见、集思广益,展开论证,本着切合实际,积极可行的原则,从三个方案中,最后选定了一个最佳方案。按照这个方案,“两淮”矿区到20世纪末,将新建矿井23处,总规模为4870万吨,加上现有生产矿井,年产原煤为6000万吨,比1982年产量净增3800万吨,并提出了相应建设洗煤厂、铁路、电力、通讯、公路和矿区公用工程的同步建设方案。7月,煤炭部和中国科协在北京召开了“两淮”煤炭开发论证报告验收会。各部门领导和专家们在会上提了许多问题,如:建设速度能不能加快?多大规模合理?过去的建设失误在什么地方?交通、电力、通讯等几个方面怎样同步建设?在长远的战略目标下,哪年干什么?重点放在何处?等等。华罗庚和专家们都一一作了回答,大家听了觉得数据可靠,材料扎实,非常满意。这个论证方案于1982年9月7日,国家计委以计燃(1982)734号文予以正式批准。
1982年8月20日,华罗庚率领的专家组三下淮南,举办推广“双法”坑口学习班,帮助培训骨干,以保证“两淮”煤炭开发方案的付诸实施。结业仪式上,华罗庚说:“学习班今天结束了,这不是我们工作的结束,而是我们工作的开始。花了这些天时间,在学习班里学了多少东西,能产生多少效果,要联系实际推广,解决生产关键性问题,到了总结时才能见分晓。”随后,组成了有专家参加的八个推广“双法”小分队,共计131人,分赴全省五个工业企业8个重点单位开展推广“双法”工作。据“两淮”矿区统计,参加听课的职工达6000多人。在搞好宣讲的基础上,本着改善管理、提高效益的原则,选择了124个攻关课题,有89项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华罗庚三下淮南,考察煤矿建设、论证规划方案和推广“双法”(统筹法和优选法),用科学方法充分论证了煤炭基地开发的必要性和广阔前景,坚定了国家对煤炭基地建设的决心和投入,推动了“两淮”煤炭开发规划提前完成。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当前,我市正在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要大兴调查研究,从华罗庚三下淮南调研中获得启示,在调研中下功夫查找突出问题和现实困难,下功夫发现基层的有益探索,下功夫了解社会各方面对改革发展的各种意见和建议,下功夫了解群众的所想所盼,精准把脉、精确制导,使调研的过程成为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领悟的过程,成为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过程,成为推动事业发展的过程。